查看原文
其他

《红楼梦》才是性解放先锋

饭团 3号厅检票员工 2020-08-19


写在前面


大概是因为电影行业停滞,让我的精神生活进入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贫瘠状态,任何和影像相关的事件都会让我特别兴奋。


这种状态已经夸张到,B站前几天上线了央视版四大名著电视剧都能让我兴奋很久。


这种兴奋也不是没来由的,因为四大名著的版本很多,但都只有一版是公认的最佳——


《水浒传》是1998 年版、《三国演义》是1994 年版、《红楼梦》是1987 年版、《西游记》是1986 年版。


这次B站刚好一次性上的就是这四个版本。


我也索性又花了一周挑选着看了一遍我相对最喜欢的《红楼梦》和《三国》。


今晚就跟大家聊聊《红楼梦》吧。


“百读红楼百动心,哪知春夜尚寒侵”,作为公认中国最伟大的小说,《红楼梦》一直是无数人心中的朱砂痣。


风雨飘摇的末代王朝中,一群风情各异的女性在大观园中挥洒爱恨。


一本书,写尽了千年来女子的悲欢。


在男尊女卑的古代社会,能有曹雪芹这样的天才男性,愿意蹲下来,平视这群女子的生活和内心。


无论是书中的角色还是书外的读者,都在铺陈而来的红楼一梦中,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以至时间跨越百年,《红楼梦》却依然历久弥新。


关于家庭,关于两性,关于自我,几乎都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所以很多年里,都不断地有人去解读去探究,形成了独立的“红学”


今天我们就不班门弄斧了,但想试试给大家提供一种新的解读角度——


将原著版的《红楼梦》和话剧版的《红楼梦》结合,去谈谈《红楼梦》的性别理念。


《红楼梦》



爱看话剧的人,对这个名字大概不会陌生:


林奕华。


作为香港知名的“鬼才导演”,林奕华最广为人知的,就是用犀利的现代视角解读四大名著。


在他看来,三国、红楼、水浒和西游本质上都表达了一个永恒的命题。


林奕华眼中的现代版四大名著——


三国是“what is success”(什么是成功);


红楼梦是“what is sex”(什么是性);


水浒传是“what is man”(什么是男人);


西游记是“what is fancy”(什么是奇幻)。


四大名著,讲的就是男人,女人,社会,和家庭。



林奕华话剧创作的理念,是用现代思维解构经典作品。


他认为,重复经典是戏剧的任务,如果与现代人无关,那还不如不做。


一直以来被称为「鬼才导演」的林氏,最广为人知的创举莫过于「性别倒置」版的《三国》和《红楼》。



性转版的四大名著?


没错,林奕华用13名女生演了三国群雄,让12名男演员出演金陵十二钗。


这是一部搞笑剧么?


还真不是,剧中70%的台词都来自原著,由不同性别的演员直接念出原台词,一字不动。


原著中的众多经典场景,都在舞台上重现。


三个穿着旗袍的女学生,铿锵有力的念出誓言,桃园三结义。


曹刘煮酒论英雄,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借东风,都在剧中一一呈现。



一身西装的男公关们,给来夜总会寻欢的贾太太讲着红楼梦的故事。


12位男演员,饰演《红楼》中的50余位角色,把16个原著情节搬到现代场景。



为什么要这样,是为了猎奇吸人眼球吗?


并不,林奕华这样做,是深思熟虑之后坚定的选择。


这一设计的背后,有着深远的艺术思考。


林奕华一直被称为「先锋导演」,他认为《三国》和《红楼》舞台剧的未来性,就在于性别阐释。


林奕华说:


“我们正在面临的一个未来是,女性(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会和过去完全不同,我们怎样看待这样一个现象。”


中间为林奕华导演


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个罕见的创作手法。


在B站上,一个名为“【伪·三国群像】天命”的全员性转视频曾在2016年爆火,播放量390万。



点开视频,成千上万的弹幕扑面而来,恭喜你发现了「镇站之宝」。


视频中,UP主用十多个女演员的电影片段,重新剪辑出了《三国演义》中的众多经典场景。


创作者准确把握了每个历史人物的特质,选择对应的影视片段,再将所有情节无缝衔接,搭配姚贝娜的《御龙吟》。


你会看到刘涛“饰演”的鲁肃一身白衣,抬眼对上蒋欣的“关羽”,延伸交错间,仿佛看完了整段单刀赴会;



歌词唱到“红颜薄命”一句,镜头给到端坐读书的高圆圆“扮演”的荀彧和趴在草地上看书的“周迅版郭嘉”。



甚至不需要提示,人们就能猜出女演员对应的角色。


整部视频不仅毫无违和感,反而赋予原作前所未有的意蕴。


「性别置换」,其实并非仅是同人创作的产物,本身也是社会学和女性主义研究中常用的学术研究方法。


这涉及到性别研究(Gender Study)的一个基本概念:


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


什么意思?


男性、女性,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生理性别。


象征勇敢、阳刚的「男性气质」和象征温婉内敛的「女性气质」,则是社会性别。


这两者是完全不同的。



阐述创作意图的时候,林奕华说:


“人并非不是男就是女。虽然表面上是这样,但其实每个人都很复杂,只能说你在什么时候男性的部分比较大,什么时候女性的那种负面的能量会比较大。”



这段话谈的,就是社会性别和生理性别的区分。


在林奕华看来,社会发展到今天,早就不应该被古老的性别刻板印象局限。


超越性别,才能看到真正的本质。


说到「跨性别」,其实我们并不陌生。


同样是来自B站,一个名为《跨越性别之美》的视频,把张国荣、林青霞、野村万斋、龟梨和也四人的经典场景制作成了新的短片。



这四个人最惊艳的银幕作品都是跨性别的角色。


张国荣的程蝶衣,一举手一抬眸都带着无尽魅惑;


林青霞版肆意纵情的东方不败,连潇洒落拓的令狐冲都为之心折。



日本国宝男演员野村万斋出演《阴阳师》中的安倍晴明,穿女子衣裙起舞的场景成了银幕上的经典。



龟梨和也最令人叹服的舞台之一,就是大名鼎鼎的《1582》,织田信长着女装赴宴,摘下面具的一刻全场尖叫。



视频用《霸王别姬》中描写程蝶衣的话做结:


此境非你莫属,此貌非你莫有。


诚哉厮言。


最极致的美,本就是跨越性别、种族、文化的。



跨越性别,是林奕华的艺术手法。


但他真正想要表达的,却不止是性别观念这么简单。


在林奕华看来,四大名著本身,都是在探讨一个永恒的命题。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本身具有超越时代的视野。


直到今天,依然对我们有诸多启发。


在擅长用心理学分析角色的林奕华看来,《红楼梦》中最具现代观念的角色,当属王熙凤。


凤姐,是一个典型的现实主义者。



《红楼梦》中的荣国府,本身就是一个关系复杂的大家庭。


现实主义者的凤姐能在其中自在游走,和她的现代意识关系匪浅。


什么样的现代意识?


最基本的,就是经济意识。


舞台剧把凤姐经典的「醉酒捉奸怒打平儿」,改成了「阔太刷不出信用卡,迁怒售货员」。



这是什么意思?


林奕华觉得,凤姐,贾琏和平儿三人之间,本质上由经济构建的权利关系。


凤姐平日里趾高气昂,像一个手持信用卡的阔太到处消费。


消费让人有权力感,但真正拥有权力的不是消费的那个人,而是那张信用卡。



《红楼梦》中,当凤姐发现“信用卡”(贾琏)出了故障,脱离掌控的时候,她就选择了去迁怒一个无辜的下级。


一身西装的男演员,念着凤姐的台词,一边毫无违和感的「大闹商场」。


当原有的性别色彩被突破,核心的矛盾就图穷匕见。



而《三国》,在林导看来,本质上是在讨论「何为成功」。


成功的关键,是自我对于理想的追寻,是宿命的自我实现。


成功的谜底,是「我」。


林奕华引用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观点,认为一生追寻理想的刘备是「超我」


想要什么都要得到的曹操是「本我」


而一直在探索什么是自己真正渴望的孙权则是「自我」



这三个角色,代表了人的三种自我意识。


明白了么?


林奕华的三国,无关权谋。



他用女演员,是为了从情感角度呈现女性眼中「男人的世界」。


林奕华认为,周瑜和孔明,本质上是明星和艺术家的关系。


这也正是“瑜亮”矛盾产生的关键。



作为明星的周瑜,内心其实十分羡慕追寻理想的艺术家孔明。


可是明星作为商业经济的产物,是要对许多人负责的。


他渴望像诸葛亮一样被人尊敬,却无法从原有的社会关系中解脱。


因而周瑜的内心,其实非常孤独。


再举个例子,关羽。



在林奕华眼中,属于关羽的关键词其实是「爱美」。


而隐藏在「爱美」之下的,其实是内心的自卑。


自卑?你说关公自卑?


没错,在林奕华看来,这正是关羽对刘备情感的基础。


《三国演义》中有无数的细节,证明关羽是一个十分注重外表的人。


他总是把胡须打理的一丝不苟,因而得名「美髯公」;俊美的赤兔马,也是关羽对外貌关注的投影。



这样一个其貌不扬(红脸怎么都好看不到哪去),却总是在意外表的人,暴露的就是内心的自卑。


而追求理想的刘备,正满足了他内心的空虚。


关羽本人对于「兴复汉室」,其实未必有多执着;但是执着的刘备,却让关羽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意义。


这就是为什么,曹操留不住他。


这样的人物关系,在当今社会也随处可见。



林奕华为什么执着于对四大名著做现代解读?


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其实不止林奕华,一直以来,用现代视角解读四大名著的尝试就没停过。


例如著名的网络红人,「亲王」马伯庸(祥瑞御免家宅平安)。


以《三国》等为背景,马伯庸已经创作了无数作品。


比如被改编成电视剧的《三国机密》,和即将改编的《风起陇西》。


马天宇、万茜饰演的《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


再有脑洞清奇的《三国配角演义》、只有最熟悉三国的老粉才能看懂的《三国新语》等。


对《红楼梦》,马亲王也有不同见解。


他觉得,认为林黛玉「柔弱不堪」纯属误读。




如果把林黛玉放去两军阵前,她怼死王朗的速度只怕比诸葛亮还快。


林妹妹:“北伐这几路蜀军,每一路都有一个魏国老臣去劝降吗?” 


王司徒道:“每一路都有,我是来劝降姑娘的。” 


林黛玉撇撇嘴:“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知名红楼UP主@女王泡面也根据胭脂斋批语推断,林黛玉真正的结局,并非是如高鹗续作中含恨而死。


而是嫁给贾宝玉后,为败落的贾家操持家业,直至血泪流干。



众所周知,金陵十二钗的命运都包含在判词里。


属于宝黛的判词,则是那首著名的:


可叹停机德 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


相比其他十一钗预告了一生结局的判词,@女王泡面推断,「堪怜咏絮才」指的一定不只是诗才。


再结合批语中提到了诗社填词,写「咏絮词」一章,@女王泡面判断,「堪怜咏絮才」指的还有谢道韫晚年家破人亡后,依然帮丈夫主持家政,收拾残局的「治家之才」。



诸如此类,针对老版四大名著的再解读和再创作,在B站上层出不穷。


再比如,另一个著名UP主@此物天下绝响的《大忠若奸》。



「骂死王朗」作为央视版《三国演义》中的经典片段,早已成为无数ACG文化爱好者的灵感源泉。


但也有许多人始终在思考,王朗究竟怎么回答,才能赢过诸葛亮?


鬼畜视频中,UP主将王朗和诸葛亮的对话打乱,重新构建了一套辩论逻辑——


如果王司徒最初就知道,「诸葛亮不可小觑,与其论正统必输无疑;其贵为蜀国丞相,封侯位对他无吸引力」



转而选择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从百姓的角度指责诸葛亮北伐劳民伤财,会发生什么?


《大忠若奸》中,@此物天下绝响不仅完美呈现了这一切,还让故事按照原有的情节收尾。



整部短片脑洞之大,逻辑之严密,历史底蕴之丰厚,让人叹为观止。


作为公认最贴近原著的版本,距离央视版的四大名著电视剧已经过了近二十年,却至今仍有余热。


不仅让人难忘,还能启发其他无数再创作,成为后继者的灵感喷泉,我觉得这就是经典的力量。


经典的价值本身,才是二次创作的来源。


时不时回顾经典,才能持续迸发创意。


也是写到这里我才突然发现,当这些经典作品的正主和二次解读创作的视频被置于一个平台的时候,还真有那么点继往开来的意思了。


配图/来自网络
音乐/梁翘柏 - 南国之舞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
“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因为大家都知道的微信推送机制的变化,导致不是常读用户的大家,就没办法在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推文。


所以以后每一篇文底部,我们会给大家推荐我们前一晚的推文,这样能够保证“想看的人,都能看到”,如果对这篇文没有兴趣,那么直接跳过就好。

昨晚的推文聊的是最近新播的一部口碑爆了的9分国产剧《隐秘的角落》,想看的可以点击这个图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